中国 北京
宏大、渺小,峥嵘、萧瑟,静寂、活力,历史、记忆,荣光、责任,作为建筑师,从走入这座震人心魄的恢宏钢铁巨兽的那一刻起,就走入了一场宏大的更新剧目中。笔尖流淌的线条,如投光灯下轻盈的舞步,勾勒这场时空叙事娓娓道来的线索。

首钢三高炉博物馆位于园区西北,作为一个世纪前企业建设的起点,这里是园区炼铁设备最密集、特征最鲜明、空间最震撼的区域,夏季奥运周期停产后的寂静园区被冬奥会引爆唤醒,也让曾经的功勋高炉迎来了凤凰涅槃。
-王栋.jpg?x-oss-process=style%2Flarge)
项目西接石景山和秀池,北依冬奥广场,东侧是首钢大道和与之遥相呼应的一二号高炉。水下车库31,380平方米,涉展总建筑面积18,425平方米,其中高炉本体6,647平方米,附属建筑7,739平方米。

设计核心策略为“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即留下工业遗存最醇厚的历史记忆;适当移除不必要的工业建筑,建构高炉和自然间的有效对话;为项目注入崭新的城市功能和梦想。

三高炉西侧的秀池是高炉冷却水的储水晾水池。设计因势利导在池底植入近900辆泊位的车库并恢复原有水域空间,解决工业遗存更新停车难问题的同时保持了自然肌理特征。结合车库疏散设置的安全疏散环选取了二号高炉的60m直径作为其尺度标尺,在宏观空间内实现了以群明湖大街为轴线,一、三高炉实体镜像及二高炉、疏散环虚实镜像的对位关系,与既有工业遗存呈现了潜在的“虚实相生”的空间逻辑。疏散环内部的水下展厅和通向高炉的甬道两侧的临时展厅是高炉展陈的特色补充。
高炉与秀池间布置ABC三个附属馆,功能由南而北分别为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纪念品销售和配套餐饮。秀池南道路西高东低令秀池东侧驳岸呈现了“悬湖”特征,三个附属馆以丘陵式地景建筑的形态柔和缝合了东西驳岸的高差并创造了面湖的亲水环道。附属三馆在高炉主体功能关闭时均可以独立对外运营,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活力支撑。
.jpg?x-oss-process=style%2Flarge)
高炉本体西侧设置D馆序厅,承接主门厅、水下展厅交通转换厅和接入9.7m展厅的重要衔接功能。高炉本体内则设置了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和特色书店,此外9.7m出铁厂平台的半室内高炉秀场则是工业风满满的特色展示空间。

依循基地突出呈现的 “工业”与“自然”二元并置的风貌特征,设计采用了正负双鹦鹉螺螺旋线的参观流线。参观者以浸入的方式游走于自然与工业、静谧和热烈之间,达成众多空间维度效果的反复关照和对偶。

通过保留的柳堤进入湖面纵深,拾级而下进入湖中疏散环通道。环壁呈现了强烈的质感对比,直壁一侧采用非常粗粝的手工剔凿纵向齿槽人造石板材,斜壁为光洁如绸缎般触感的清水混凝土,地面则是自流平混凝土混合金刚砂颗粒的柔和磨砂精磨石地面。三个界面呈现出了形成了由细腻到粗犷的鲜明材质对比。结合进入水下展厅的疏散环,设计导入了第一组空间装置——“首钢功勋墙”。


第二组空间装置——“首钢功生命之火”位于水院中央,直径10m的静水面形心位置塑造了长明火焰,以原始聚落中“火塘”的概念展现首钢生生不息的企业精神,也为“首钢人”提供了一处温暖的心灵慰藉。设计初期的天然气火焰因安全问题调整为一组涌泉结合红色泛光,以红色涌动的水柱达成相似的空间表述。水面中央预留了60cm直径可开启式“烛台”装置,为燃油筒形灯柱的置入提供了硬件条件。
.jpg?x-oss-process=style%2Flarge)


从“生命之火”指向高炉方向,设计导入了第三组空间装置——“首钢功勋柱和铁水光带”。铁水光带从水院出发,火红的灯光劈开地面一路奔涌流淌向东,抵达红色穿孔板包裹的功勋柱,柱内LED环幕上以滚动呈现的首钢员工花名册向每一位用双手塑造了企业辉煌的个体表达深沉的敬意。



D馆序厅中的“折尺长梯”是第四组空间装置。附着于高炉本体西侧的巨大的空腹钢桁架中纵贯漂浮于地面上的游龙般长梯,引导视线和人流从主门厅蜿蜒到达9.7m主展厅。长梯下铺砌的材料选择了高炉炼铁矿石和水渣混搭的材料,结合桁架、梯台营造了矿山矿床与巷道的意向。渐变孔距的长圆形西向穿孔遮阳板在梯台上留下退晕状的光影,拉长了空间的距离感,也令向上的攀爬充满了期待感。




高炉9.7m平台是主要展陈空间,作为生产周期内最重要的工艺平台——出铁厂平台汇聚了大量工艺遗存。在这里,“高炉和三组出铁摆动溜槽”成为第五组也是最具震撼力的一组空间装置。

13.6m参观环桥下西侧设置了新月形展示空间,主要展陈及后场功能均布局于此。该空间西向衔接D馆序厅,东向采用全通透落地玻璃面向高炉,令展陈空间和博物馆最重要的核心展品——高炉本体拥有了紧密的视觉联系。

乘坐电梯到达72m标高,高炉东侧天车梁一端被置入玻璃栈台,营造了第六组、也是最高的一组空间装置。


三号高炉从一座宏大封闭园区内单一生产铁水的钢铁巨构,转变为面向城市展开怀抱的积极空间,它是一座铭记首钢百年历史荣光的工业建筑,是一座炼铁工艺的科普基地,是一个当代艺术和工业遗存结合的圣殿。

项目图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 首钢三高炉博物馆 |
项目地点 | 北京石景山首钢厂区北区 |
设计单位 | 筑境设计、首钢筑境、首钢国际工程公司 |
事务所网站 | http://www.acctn.com/ |
主创建筑师 | 薄宏涛 |
设计团队 | 薄宏涛、刘鹏飞、蒋珂、范丹丹、康琪、王增、周明旭 、郑智雪 |
项目业主 | 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建成状态 | 建成 |
设计时间 | 2016.10-2017.4 |
用地面积 | 6.5 h㎡ |
建筑面积 | 4.98万㎡ (地上 1.16万㎡,地下 3.82万㎡) |
其他参与者
结构设计 | 侯俊达、袁文兵、陈罡、宁志刚、殷永刚 、吉永平、张秀震、陈喜雷 、李洪飞、于立峰 |
结构机电 | 郭法成、崔学宇、王超、王向荣、王萌、胡翠娟、郑浩;周乐、孙岳、蒋志勇、张丽新、宿文静、李云根、于明松 |
景观设计 |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育帆、姚玉君、田锦、孙宇彤、于淼、吕回、佟思明、易文静 |
三高炉和秀池景观照明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同原(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张昕、韩晓伟、赵晓波、宋栢宜、王丹、周轩宇、牛本田、陶龙军 |
室内设计 | (筑境设计)薄宏涛、刘鹏飞、蒋珂、范丹丹、康琪、周明旭 ( 蘑菇云设计工作室 )徐迅君、杨育青、崔强松、陈汝玮、徐贞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于雷、黄双秋、李鹏、刘晨、李昱晓、姚青龙 |
室内标识 | 张烁、王小阳、陈雅安、梁培华 |
室内照明 | (优米照明设计)庞磊、李畅、张俊 |
施工现场服务 | 薄宏涛、赵嘉康、张洋、高巍、张志聪、张莹、朱雪云、康琪、周明旭、赵蒙蒙、倪子禹、庞太龙、谭晰睿、李可惠、王思惟、谢小丽 |
图片来源 | 筑境设计,夏至,王栋,林半野 |
编辑及翻译:一不, ©️FULLDES设计 获授权发布 ,著作权来自作者,图片版权来自摄影师或公司

筑境设计创立于2003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先生主持。是一家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同时覆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设计咨询机构。具备建筑行业工程甲级资质。筑境聚焦文化建筑、高铁新城TOD、城市更新、泛地产四大专项研创板块。
目前筑境布局7大城市,在上海、杭州、青岛、厦门、成都均设有分支机构,拥有合资设计机构北京首钢筑境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南京东南筑境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服务网络辐射全国。团队总人数500人,其中建筑师350人